媒体支持
联系我们

联系人:郑世海
展会咨询QQ: 2042277918
手机: 参展咨询:13501791686

首页 新闻中心

“融通医疗创新,智造健康未来”,比邻星创投举办医疗器械跨学科技术临床应用论坛

“融通医疗创新,智造健康未来”,比邻星创投联合动脉网举办的医疗器械跨学科技术临床应用论坛,于2023年5月5日在沪顺利召开。论坛探讨如何产学研医紧密合作,推进医疗器械跨学科技术的临床应用,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论坛上,多位产业专家、临床医生和近20位医疗器械企业家一起就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与应用趋势进行了深度研讨。会议主题演讲探讨了如何“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把全球创新推向中国的临床实践”、“基于临床需求的创新实践”,并探究了“中国创新器械发展之路”。随后,与会嘉宾围绕重大疾病的创新技术平台、跨学科技术创新的临床应用,以及智能化、自动化趋势等热点话题,展开了三场圆桌讨论,进行了深入的观点碰撞和技术交流。

  【活动现场】

  比邻星创投合伙人孙晓路出席论坛并致开场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沈雳,弗若斯特沙利文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毛化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比邻星创投合伙人李喆、康沣生物CEO朱军、比邻星创投董事总经理王正斌出席会议并分别主持圆桌论坛;敦博医疗创始人何玉平、健世科技副总经理张瑞年、Lifeshield Medical生命盾医疗中国区总经理陈祖霖、纳米维景创始人李运祥、唯强医疗总经理王永胜、逸超医疗创始人勒斌、超光微医疗联合创始人陈士行、领创医谷创始人徐天睿、谱洛医疗董事王正斌、睿笛生物CFO徐英睿、瑞凝生物创始人潘震、大湾生物CEO兼联合创始人陈亮、大橡科技CEO周宇、汉赞迪CMO何丹、横乐科技人工智能研发总监朱建军、视通医疗创始人汪振等比邻星创投的被投医疗器械企业创始人出席会议并参与圆桌讨论;论坛会议由比邻星创投执行董事孙珊珊主持。

  【比邻星创投合伙人孙晓路致辞】

  比邻星创投合伙人孙晓路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医疗创新技术的早期投资和孵化,其实很美。”比邻星创投很荣幸能够凝聚优秀的人才,协助优秀的企业家围绕医疗技术创新去做那些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在集采控费的背景下,只有技术创新能给企业提供更宽更深的护城河,获得更高的科研和投资回报。因此,做医疗科创早期投资,反而可以因为面对较少的竞争、创建多元的投资组合、制定灵活地退出策略,而实现风险可控和投资周期缩短。在此,他也希望投资人、企业家、业内专家等各方能够通力合作,更大力度支持更多具有医疗技术创新能力的初创企业发展,从而助力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高质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沈雳发表演讲】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沈雳以“基于临床需求的创新实践”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指出,创新其实包含了更新、创造和改变这三个层次的内涵,因此,创新大都是从实践开始的。而处于医疗实践第一线的临床医生正适合成为医疗创新的枢纽,充分地融入创新的整个链条,通过发现临床需求和痛点,与工程师配合制定解决方案,与企业合作实现技术和产品落地,最后再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服务,形成完整的临床创新闭环,从而为更具可持续发展力的创新业态建设提供助力。他最后总结道,方便临床医生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治疗、延长患者生命、维护患者尊严,是医疗器械创新设计的最终目标,也会让医疗器械产品真正得到市场认可。

  【弗若斯特沙利文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毛化发表演讲】

  弗若斯特沙利文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毛化则在演讲中对“中国创新器械发展之路”进行了探究。他认为,医疗器械属于高端制造行业,需要创新和制造协同发展。而制造业是中国最擅长的领域之一,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优势,未来在技术创新领域追平之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将会从过往的仿制模式走向自主创新,也将会进一步走向全球。他以详实的数据分析指出,政策的大力扶持、资本积极助力、优秀人才回流和多样化的创新模式是我国创新医疗器械快速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一级市场投早、投平台、投孵化、投细分,二级市场企业上市选择更加多元化、更加看重商业化能力和企业自身造血的能力,这表明创新医疗器械投融资正在回归理性;贴合临床痛点,捕捉全球最前沿技术,诊断和治疗精准化、数字化相结合将是未来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医疗器械的特点决定了其细分领域和赛道的多元化,投资需要更看重产业链的完整性,布局核心零配件和关键原材料,更重视研发、合作和商业模式的多样化。

  引领创新技术,打造重大疾病诊疗平台

  【圆桌论坛现场】

  近年来,部分高端医疗器械陆续攻关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防治,为患者治疗带来福祉。针对重大疾病临床亟需解决的痛点,与会嘉宾们围绕主题“引领创新技术,打造重大疾病诊疗平台”展开了深入探讨,分享了如何在生命科学、重大疾病诊疗敏锐地捕捉和挖掘临床需求,积极推动跨学科创新,突破创新技术核心瓶颈,并快速推进国内首创和全球创新产品开展临床实验。

  Lifeshield Medical生命盾医疗中国区总经理陈祖霖在发言中对生命盾新一代介入辅助心脏泵、ECMO和体外二氧化碳去除系统等三款产品进行了介绍。他表示,这三款产品都是基于血液的技术创新,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优化流程设计,使溶血的反应降到最低,最大化提供血液的相容性,临床减少血栓和不良反应。这是基于生命盾中德两国团队十多年来从临床需求出发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创新,将产品率先推向中国及欧盟市场,使更多患者受益于先进的疗法和产品。第一代产品上市的同时,研发团队便已开始根据临床医生的反馈同步进行迭代产品的开发,未来将以家族化产品的模式进行迭代上市,保持生命盾产品的技术领先优势。

  “唯强医疗致力于外周血管产品的开发,致力于做国际领先的企业。”唯强医疗总经理王永胜在讨论中介绍,从成立之初唯强医疗便始终坚持从临床需求出发寻找产品研发的方向,坚持医工合作。目前唯强医疗已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展开了深入合作,推出了多款国际国内的首创产品。总结唯强医疗积累的医工合作经验,王永胜认为最重要的是医企双向目标一致,在创新产品实现的各个节点双方都要充分地参与。而作为企业方应该充分尊重临床医生的需求,专业、快速地实现产品落地。

  健世科技副总经理张瑞年在发言中表示,健世科技有着完整的结构性心脏病产品布局,产品覆盖了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和心衰治疗等领域。其中LuX-Valve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系统获得美国FDA突破性器械的认定,预计将成为全球首批获准上市的三尖瓣置换产品。上市后,产品将能显著改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和生存质量。张瑞年将产品突破性的创新归功于创始人在心脏病领域多年的深耕、团队对临床痛点的敏锐把握和紧密地临床医工合作。他还表示,随着产品的逐渐成熟,健世科技也在积极布局产品出海。

  “敦博医疗虽然小,但是我们有很深的技术积累,和一个很大的目标。”敦博医疗创始人何玉平在讨论中表示,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作为起搏器最新一代技术,具有更小体积、更便捷、更安全的优点,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应用前景广阔。敦博医疗通过自主研发芯片,实现了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赶超了世界最高水平,且又向前多跨了一小步。”在技术层面,进一步缩小了起搏器的体积,大幅度降低了起搏器静态功率,并延长了起搏器的使用寿命,从而使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中的应用变得更便捷和安全。

  纳米维景创始人李运祥在发言中对纳米维景自主研发的具有颠覆性创新的无滑环多源静态CT系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他表示纳米维景在静态CT研发和生产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通过革命性的设计,突破了螺旋CT原有的转速限制,使得时间分辨率大大提升了10倍以上,空间分辨率达到0.16mm。未来,在肺部CT、骨科高清晰度成像、心血管成像、肿瘤早筛早诊早治疗等方面都将会有重要的应用。此外,纳米维景实现了在球管、高压以及探测器等产品核心零部件上的全部自研、自产,打造了完整的供应链,实现了产品成本的自主可控。这使得纳米维景开辟了全新的赛道,且在这个赛道上保持了研发技术和产品商业化的全球领先优势。

  逸超医疗创始人勒斌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世界最新型超声技术“E超”。他提到,E超是继B超和彩超之后的第三代超声技术,其系统平台速度是传统彩超的数百倍。未来,逸超医疗将通过创新性的“E超”产品颠覆超声行业,改变全球超声临床诊断模式,实现超声生物标记物级别的精准定量诊断,显著提高多种重大疾病如慢性肝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诊断准确率,从而为临床治疗带来巨大优势。

  比邻星创投合伙人李喆最后总结道:“如果说中国医疗器械创新之路1.0时代是‘me too’,今天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正在引领中国医疗创新之路的2.0时代,做‘me better’,甚至领先于全球的创新产品。”我们相信交叉学科的应用和医疗需求的结合将会涌现更多的创新医疗企业。比邻星创投在布局医疗创新之路上,希望能和更多有志于做全球创新产品的企业家、临床专家、投资机构一起推动In China for Global的创新产品和企业不断出现。

  推动跨学科融合,助力技术创新临床医用

  【圆桌论坛现场】

  科研领域,跨学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跨学科融合将打造区别于原有传统技术的创新性平台型技术,而跨学科创新技术和临床需求的融合升华,更有助于开创更多医疗器械临床应用的创新突破。在第二场圆桌论坛中,与会嘉宾围绕话题“推动跨学科融合,助力技术创新临床医用”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和交流。

  康沣生物CEO朱军发言表示,康沣生物深耕液氮冷冻技术,布局经血管和经自然腔道微创冷冻治疗,康沣将坚持微创和创新,打造区别于传统冷冻治疗的创新技术平台和临床布局。目前康沣生物开发产品23款,其中4款产品取得创新通道,1款产品取得FDA创新器械称号。

  超光微医疗联合创始人陈士行在发言中介绍,超光微医疗专注于脑科学领域疾病,跨学科开发了LITT激光消融机器人系统,能够实时监控消融区域的温度及分布,精准控制消融边界,在确保肿瘤消融完整彻底的同时避免造成重要脑功能损伤。此外,所开发的磁驱神经血管介入机器人系统,能够灵活通过狭窄迂曲的颅内血管,覆盖所有脑血管动脉瘤和脑血栓易发的血管支段。公司还开发了创伤重症监护仪产品,用于连续动态监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脑部状态,能够同时监测ph值、溶解氧、葡萄糖、颅内压和颅温五个生理指标,且完全核磁兼容,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及时干预。

  领创医谷创始人徐天睿在发言中提到,我国顽固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脊髓电刺激(SCS)是顽固性疼痛治疗的有效手段。目前SCS产品患者需要两次手术,创伤程度高、术后舒适性较差,且价格高昂,限制了临床应用范围。领创医谷开发的无线携能SCS产品具有不需植入传统的IPG,缩短植入时间,产品技术易下沉等特点;同时具有可覆盖低频、高频爆发等多种刺激模式,显著降低产品成本,更长的使用寿命等竞争优势,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和可及性。并且,领创医谷包括芯片等核心元器件均自主开发。

  谱洛医疗董事王正斌在讨论中表示:谱洛医疗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经导管超声治疗平台。谱洛利用超声的空化效应、热效应等不同能量方式作为治疗手段,并结合局灶的经导管超声影像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影像辅助,切入静脉亚急性血栓、呼吸介入早癌消融及心衰治疗等领域,紧跟临床痛点,突破了技术难点,实现了技术上跨学科融合和临床的跨科室应用。

  睿笛生物研发全球创新的纳秒级脉冲电场组织靶向消融技术,针对肿瘤消融及心血管消融市场,创新性解决传统手术和能量消融技术存在“消融禁区”、“复发转移”等临床痛点。公司自主研发的万伏纳秒脉冲电场消融技术,具有组织选择性杀伤效果,对血管、神经有保护作用,突破消融禁区,已在多种实体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中实现临床应用。作为曾经的券商、投资人、审计背景的徐英睿还分享了,投资人对于创新器械的上市公司,更青睐具有完善专利布局、足够市场容量、深处蓝海市场、具有高创新壁垒和商业模式的公司。

  瑞凝生物创始人潘震指出,只有对临床深刻理解,才能拓展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临床应用。区别于国外前列腺癌放疗防护水凝胶的布局,国内宫颈癌的新发病例占全球五分之一,且放疗占比高,放疗防护水凝胶现阶段布局宫颈癌适应症更能体现国人对预防放射性直肠损伤的需求。瑞凝生物已搭建医用水凝胶和可降解微球两大技术平台,并根据不同分子结构、配方、工艺,设计出不同性能的水凝胶,而结合临床,如针对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可以给予不同的个性化创新方案。

  主持人康沣生物CEO朱军在讨论最后点评:“跨学科融合,即包括了不同学科融合打造创新的技术平台,更包括创新技术与医学的完美融合后在临床的创新应用。圆桌嘉宾们阐述的各自临床创新,包含了医务和科技工作者一直想攻克的医学的禁区突破和开创先河。嘉宾在跨学科融合的临床创新应用的方法学探讨中,概括出“知己知彼”:知己,是对自身技术平台优劣势深刻认识;而知彼,包含了对所处赛道的分析、与竞争技术的差异提炼、以及对临床的深刻理解。而临床创新还要考虑商业模式、市场容量、商业版图以及供应链安全等诸多核心因素。如此,才是真正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跨学科临床创新”。

  加速智能自动化,承载生命健康新未来

  【圆桌论坛现场】

  随着科技进步,自动化、智能化已成为医疗行业创新的重要性能特征和发展趋势,围绕“加速智能自动化,承载生命健康新未来”这一主题,参会嘉宾们分享和探讨了从智能诊断到机器人手术精细化操作,从前处理、细胞培养、筛选到药物发现和药物生产过程,智能化、自动化创新将如何持续推动整个医疗和生命科学行业的进化和演变。

  汉赞迪CMO何丹发言时认为,生命科学行业对提效的需求极大,汉赞迪以高通量自动化的液体处理站为核心,目前已有四大系列产品,且突破了卡脖子技术,研发出国产独立八通道产品,在核心自动化单机产品上基于生命科学的不同应用场景构建一体化的自动化系统,结合云平台和联网,进一步搭建智慧实验室,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全流程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提高研发效率。提及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关系,何丹表示,人工智能给这个行业带来的改变是变革性的,但同时也要求或者倒逼行业的自动化水平的提升,高效率的产生标准化的数据。智能化是脑,自动化是手,必须手脑协调,才能向着熵减方向发展,实现最终的效率最大化。

  大湾生物CEO兼联合创始人陈亮在讨论中表示,工艺开发是生物药开发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大湾生物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平台应用于推动生物工艺技术革新,解决药物开发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等诸多痛点。陈亮也表示,智能自动化不同于单自动化或单智能化,而是彼此因果、迭代后的“新孪生”体。

  大橡科技CEO周宇指出,大橡科技的类器官芯片结合了“类器官”和“器官芯片”两种生命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前沿技术,具有高通量、高仿生、高可控性以及标准化的优势。在B端应用中可以帮助创新药企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和成功率,C端应用中可针对肿瘤患者实际临床受益率偏低的痛点,通过高仿生肿瘤微环境模型,帮助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药物筛选。周宇也表示,类器官芯片的技术应用非常关注标准化、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大橡科技也在利用自动化、智能化赋能全流程服务。

  横乐科技人工智能研发总监朱建军认为,手术机器人的功能包含两个层级,第一层是自动化功能,即机器操作覆盖手术流程的比率,第二层则是智能化程度。手术机器人融合图像、力传感等多元、多维信息,并对信息实时处理分析,形成智能的决策和指引,可有效降低医生的学习曲线,提高手术效率甚至有益于手术的成功率。横乐科技专注于介入放射学领域的手术机器人体系,目前产品覆盖了三大介入方向,包括经皮穿刺介入、经血管介入(神经、外周)及经支气管介入,致力于将复杂手术简单化、将简单手术自动化。

  视通医疗创始人汪振则表示,视通医疗是一家专注于经自然腔道单孔机器人及高值耗材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一体化的企业,填补国内在高端柔性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空白。产品线主要覆盖妇科、神经外科、消化科等,主要是替代开颅手术的神外机器人、替代传统手术或者内镜手术的妇科和消化等手术机器人,提升手术的精准化操作,以医生操控、主从控制的自动化为主,后续往全自动化、人工智能AI和5G方向拓展。经自然腔道单孔手术机器人,近乎无创化,并发症低,机械臂2mm-6mm不等,灵活性高,可实现极限穿越,机器人本体有小型化、轻便化的特点,同时百万级的价格十分实惠,针对不同科室,做相应的专用化定制,相对于传统的千万级别大机器人,国内二三线城市均可应用和快速推广。视通医疗致力于以平台化技术为基础,打造柔性、小型化、低成本的机器人,希望立足现有的机械/算法/软硬件/测试等相关的技术平台,做出更多创新、颠覆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机器人系列产品。

  圆桌讨论最后,主持人比邻星创投董事总经理王正斌总结发言道:“对单独的自动化或者智能化,业界当前都有形象化的理解,诸如基于需求,开发自动化,而自动化后产生大量数据,智能化去加工这些海量数据,自动化智能化是一对孪生兄弟。”针对可对行业未来带来革命的智能化自动化因素,嘉宾们通过这场关于“智能化对自动化产生的革命”,“智能化+自动化两者彼此影响之后、迭代后的新孪生体,对当前传统业界形态的带来的革命”两个方面进行的思想层面探讨,同与会嘉宾和听众们一起共享了思想交流的盛筵。

  作为深耕于创新医疗技术早期风险投资的领先创投平台,比邻星创投自成立以来便以“唯新不破、人才为本、比肩前行、生态为纲、全球合作、长期主义”作为投资的基本理念和原则,面向临床重大未满足需求,挖掘、投资、孵化和发展出类拔萃并具有巨大全球竞争潜力的新一代医学技术创新企业。

  而随着医疗新基建持续加码,鼓励医疗创新政策持续落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已成大势所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高水平的核心技术创新研究将成为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和根本动力。

  比邻星创投目前已投资的56家企业,覆盖了心脑肺危重疾病创新治疗技术平台,跨学科技术的创新性临床应用,医疗智能化、自动化,神经调控与外科手术介入化创新疗法,创新医学影像技术,医疗新材料,生命科学仪器及诊断新技术,肿瘤免疫创新治疗方案,细胞和基因治疗,新一代递送给药载体,新药发现,眼科诊断治疗新技术,创新健康服务等13个创新医疗细分领域。相关布局也与正在快速扩容、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单体的中国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高度匹配。

  比邻星创投此次成功联合举办医疗器械跨学科技术临床应用论坛,加强了产学研医联动,促进了跨学科交流,融合了临床、企业和资本等不同角度的观点,赋能产业融合创新思考,共同探寻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突破科学和技术既有界限的可能,及其应用于重大临床问题的潜在价值,携手为人类健康实现突破式进步探路。

来源:信阳日报